close

◈ 攝影眼的養成 ◈
通常在我們學習基礎攝影,或研習進階攝影技巧時,老師們常希望大家,將來皆能透過鏡頭表達影藝人生,這是一種無限美好的寄望。正如希望每一位喜歡攝影的同好,皆能將個人的感覺表現在作品上,這即是一種創作。因為世上每個人的感覺和表達的方式皆不盡相同,同時更希望自己表現的內容與感受,能獲得別人的同鳴與迴響。因為影像的表現不管在視覺上、心靈上都有著相通的語言感受,而視覺的動線,亦正是引發心靈脈動之所在。

在研習的過程中,常為了影像的美化,思考如何應用技巧,忽略了「其所以然」?忽略了反問自我,「視覺的重點在哪裡」?自我感覺表達的因質是否能突顯?……等等。當我們觀賞一幅作品,其影像視覺的重點哪?這些視的因質是否呈現心靈的語言動線,是否傳遞了某些感受……等,一連串反問自我的思考,不應在片面美好的迷思中給省略了,因為這即是訓練自我省思,培養攝影眼的重點所在。

這些視覺的因質,包括:

一、光與影:
畫面毫處或強烈反差,光影的脈動,常是視覺上最醒目之處,如以此構成主體語言,容易引導觀賞者進入探索作品的情感空間。

二、濃艷、飽的色澤:
就色彩心理學的觀點,紅色、橙色、藍色……等依次為較不安定的色調。換言之,易予人活潑生動的感受,如能善用冷、暖色彩的比例、強調注入畫面主體的生命,加強視覺語言的表現,則容易讓觀賞者感受到視覺的生命。

三、線條、型、亮點:
具有方向性視覺延伸的線條,擬人、擬物、令人聯想情感的形,以及亮麗炫目的毫點,皆是視覺上的重點因素,是整體作品內容的佈局,不可不考慮的視覺要點。

四、動與靜之間的情感互動:
同中以求異的影像,在視覺上容易產生注視變化點的感受,換言之,在視覺語言中形成情感變化的互動,進而達到從變化點進入探討作品內容的效果。

五、氣候、季節感的語言:
生活週遭環境,各種季節的不同現象感受。如夏日的強烈光影;楓紅的秋意;落葉的枯寂;新綠的生命感;冬日的冷漠;雨水的脈動……等等。多觀察生活週遭大自然的生命現象,哪怕是局部的情感點滴,皆是視覺心靈產生脈動的因質。

事實上,由視覺傳導心靈,激盪腦海產生感受,即成心靈意識,而攝影眼的培養,即是透過心靈意識去感受影像的生命力,進而框取自己想要的內容。亦即:
視覺變化→激發心靈意識→框取感覺內容
例如:景物的變化點(視覺語言)→生命力或情感意識(作者心靈意識)→作者感覺思想的表達。

或許,以此推論稍嫌抽象主觀,當我們專注地注視任何景物的變人,進而意識推論景物的生命力所在,或搜索景物美的重點同時,我們已然將自己的感受注入視覺當中,進而經過心靈的激盪,漸漸形成了一種感覺意識,如試著去框取出想要的畫面,即成了一種主觀意識感覺的表達,無形中攝影眼將在心靈裡慢慢地養成,因此在研習中有一些細節是我們必須耐心去培養的:

一、常觀察週邊形體、生活、情感、動靜之間的變化,或人物的肢體語言感受,或季節景物的變化……等,訓練視覺的敏銳度。

二、試著感受各種視覺上的變化點,例如各種色彩、練條或形體的調配,並想像其可能產生的意識性。

三、訓練自我同中以求異,異中以求同的視覺框取:例如畫面中只有一處不動,其餘皆動,或形體、線條的動向一致,只有一處是不同方向性的脈動,或黑暗中的一處光影,或從雜亂景物中,找出較為類似的徵兆或脈動……等。

四、想想自我,如果想表達這種感覺應如何來框取。

五、去蕪存菁,讓畫面表現出自我強烈的感受,有時多割捨一點重覆的畫面、背景,能使內容多一份想像空間。

我想只有不斷地學習,才能使自我成長,在學習的過程中,如能啟發心靈的感覺,作理性的思索與判斷。對有生命的景物,須嘗識去感受其生命力重點之所在,使其與週遭環境,甚至大自然的生命力融合,表現出作者自我的感覺。無生命的景物,更須融入自我造型心象的意識,利用光影、線條脈動等,取其形體語言,表現出作者自我心靈的取向,如此不斷地嘗試訓練自己,將使自己得到真實的成長。

◈ 你不能不具備的"攝影眼" ◈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什麼是「攝影眼」?

相機的設計其實是仿照人的眼睛而產生。

電子科技不斷進步。生產出來的相機,也日漸精密且功能完備,尤其數位相機的問世引發攝影產業的大革命。相機上的許多有關光學、機械的原理都被精密電子所取代。

這不是壞事,畢竟讓攝影者專心在影像的創作上是再好不過了,但是缺點是讓很多攝影的初學者,不知不覺忽略了攝影學上非常重要的觀念!


「所見非所得」

何謂「所見非所得」,這是筆者自創的形容詞。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?

人的眼睛是全世界功能最強、品質最好的相機,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。

人眼在極微弱和極明亮的光線下,有絕佳的適應性。瞳孔可以隨時因應光線而放大縮小,確保能隨時看見清晰,明暗適中的影像,就像是相機的光圈。

瞳孔後方的水晶體更是關鍵!讀者可以試著在光線明暗層次豐富的場景下,試驗看看。從最亮到最暗,所能看到的,換算成攝影學上的明暗階調,那真是無法比較的!

攝影明暗階調最多十個階,傳統相機用寬容度最大的黑白底片來拍,一切條件控制到最好,若不使用「Zone System」拍到六、七個階調,已經是高手了。由此可知相機與眼睛的差異有多大!

這就是很多攝影的朋友在現場看到某些景象很感動。拍下來回家看就感動不起來的原因了。

另外光線投射到物體上的反射率及波長,決定物體的色彩與光線的絕對溫度(即,色溫),人眼對這些都有絕佳的校正功能,相機卻必須透過 CCD的效能、底片的選擇、色溫矯正濾鏡的使用......等(數位相機調整白平衡),才能盡量接近肉眼,這也是「所見非所得的」另外一個原因。

還有人類的眼睛是全焦的,相機卻因為光學原理而有「景深」的問題。這也是攝影者必須思考且要善用的特點.


漫談「攝影眼」

我對「攝影眼」的詮釋:攝影者因為了解肉眼和相機的差異,為了克服這些難題而在腦中形成的虛擬潛像。

在拍攝之前已經有一定的「預視」能力。透過對攝影學理的修為,在拍攝當時運用所有的專業技術讓拍出來的作品「所見即所得」,更有這優秀的攝影家能做到「所見優於所得」的攝影眼精髓。完全看攝者的創作是「寫實」還是「寫意」了。

就像畫家總是臨摩還是抽象創作一樣,理論總是讓人覺得沉悶,無奈不經過這些鑽研,很難對所有攝影題材都能處理的隨心所欲。

筆者再舉畫家這樣例子。畫一幅水彩或油畫,可以慢慢的一筆一劃加上去,慢慢決定主題、營造光線之明暗、氣氛、構圖、用色及配色......等等。偶而還可以「無中生有」或「改變現狀」。一個月才完成一幅作品,不足為奇。

反觀攝影是,不管學習了多久,按下快門那一霎那,也許 1/60秒,也許 1/4秒以上,所有條件都要容納其中,並摒除所有可能失敗的因素。看到這裡,會覺得按快門拍照簡單嗎?答案是,很簡單。

對攝影充滿熱情與喜愛的你,想要成為優秀的攝影者,學會攝影很難嗎?而這答案,在你心中。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艾賈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